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考研动态>考研新闻> 文章内容

城市“大”“小”相对论

【更新时间:2010-04-25】【阅读次数: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为2011年考研准备的时候,很多人毫不犹豫地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高校。也许,其出发点是好的,然而盲目的选择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对考研而言,高校所在城市的“大”与“小”有时候是相对的,成功率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双重衡量经济指数
    
    我们在选择高校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时,还应该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当地的消费水平。据统计,当前中国消费水平位居前10位的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厦门、杭州、宁波、温州、长沙、佛山。在选择这些高消费水平城市时,我们有必要把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可能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研究生还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不是生产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仰仗的是微薄的课外收入和奖学金,在高消费水平的城市读研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
    
    对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山东、福建等省份的高校,其研究生教育是不收学费的。另外就是科研院所,比如中科院,他们招收的研究生通常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对待,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如果科研能力突出,还有科研奖励,不但上学期间不用交学费,还有一定的收入。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许多高校在录取研究生时不再有自费与公费的区别,而是全部纳入奖学金体制。入校实行动态管理,研究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不同额度的奖学金,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奖学金数额还比较大,保证基本的生活消费绰绰有余。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读研期间做家教或其他兼职工作以补贴生活费用。
    
    由于发达城市的消费水平一般都比较高,一些学生迫于经济压力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兼职赚钱,也能有不错的收入,但这恰恰是研究生教育本末倒置的极端表现。这些学生掉进了金钱的陷阱,做家教或兼职工作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以致荒废了学业。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科研,挣钱是工作以后的事,否则,就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长远看来,多在专业研究上苦下功夫,所获得的远不是金钱能换回的财富。
    
    理性就业,摒弃城市“大”“小”论

    
    就业也是选择地理位置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研究生应当尽早规划就业方向,甚至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问题,若是等到临近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工作城市的问题就为时已晚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江浙、广东等发达省份的大城市,高级人才就业竞争激烈,硕士研究生直接在大城市就业的难度比较大。当前一些报道说研究生就业率低,就指这些地区。而正在发展中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却少有人问津,这种巨大的反差也是造成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其实,研究生就业要摆正心态,立足实际。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要有理性的思考,摒弃城市“大”“小”论,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城市和就读高校,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好好利用读研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果只是北京一所普通院校硕士毕业,与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一起竞争,有可能丧失很多机会。若是将就业眼光转向北京周边的中小城市,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比如唐山多形式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了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前景。唐山积极实施“人才强市”的战略,仅在2009仅1~11月,就引进研究生349人,其中博士、博士后23人,城市的发展吸引了更多高学历人才的加入。
    
    展望2011年,新一轮的挑战即将开始,在踏上考研这趟列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握好手中的“车票”,在选择报考院校时,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校、专业、导师、经济、就业等因素,不要盲目报考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高校。实际上,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高校未必都是一流的学校,而一般城市的高校未必水平一般。再者,即便是一流高校,其专业也未必都是国内一流,所以,报考的时候,一定要对目标学校及报考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