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真题下载>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哲社学院哲学专业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08-11-07】【阅读次数: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很重视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不仅创办了《文史哲》杂志,发表了很多篇有关哲学和哲学史的学术论文,而且亲自给全校师生比较系统地教授辩证唯物论,讲授学习实践论和教学改造、巴浦洛夫学说的哲学基础等。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设有哲学组,蒋捷夫兼任组长,成员有章茂桐、葛懋春、庞朴、李平衡、臧乐源、郑可圃等,负责全校的哲学教学工作。   
在成仿吾校长的决定策划下,1960年3月成立了山东大学政治系,下设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三个专业。成立了哲学教研室,教务长吴富恒兼任主任,臧乐源任副主任。由成仿吾校长决定,由当年中文系、历史系、外文系1、2、3、4年级各抽调部分学生到政治系各专业学习。因此,哲学专业一建立就有四个年级学生,当年就有首届毕业生。1960年开始公开招生,到1965年共招生6届,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   
哲学专业的教师开始人数很少,经成仿吾校长派人到中国人民大学要来一些骨干教师,后来从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系、留学毕业生中分配来一些教师,加上本校毕业留校生,逐步形成了一个20余人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以中青年(主要是青年)为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14人(蒋捷夫、杨贵昌、王蝉、臧乐源、许学圣、魏以铎、周延柱、田玉良、樊瑞平、王复三、钟邦秀、邢业金、王守昌、赵琪),中国哲学史2人(周立升、李传明),外国哲学史4人(李武林、龚兴、谭鑫田、王文英),逻辑学1人(于惠棠),心理学1人(严崇孝),自然辩证法1人(李庆臻)。   
哲学专业的课程比较齐全,符合当时大学哲学系培养人才的要求。除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外文课程外,专业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经典著作选读、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逻辑学、心理学、自然辩证法等。   
哲学专业先后有十届本科毕业生,近200人,分配到全国各地,在理论宣传、哲学研究等方面成为骨干,对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哲学专业还招收一各研究生(集体负责,蒋捷夫指导论文),还招收过数各函授研究生。 在蒋捷夫等同志的积极努力下,在哲学专业已有的基础上,1977年建立了山东大学哲学系。哲学系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以蒋捷夫、徐经泽、臧乐源为导师获得批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