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真题下载>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审美文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2008-11-06】【阅读次数:
一、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具体目标: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勇于追求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身心健康;具有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审美文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学位获得者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相关的部门从事专业性的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审美文化基本理论
在总结古今中外审美文化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以多学科、多方法相综合的学术立场,研究有关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结构、功能、规律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研究审美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同异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对感性和理性诸形态、诸层次、诸侧面的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和演化趋势作出理论解释和现代阐述。
2、中国审美文化史
以审美文化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创造、传承、转型、发展的具体经验、宏微事象和历史过程,描述、总结中国审美文化的一般性质、民族特征、主流轨迹和基本趋势,归纳、概括审美文化的普遍本质和特殊规律,研究中国审美文化传统资源和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予以继承、弘扬和培育的审美机制。
3、东西比较审美文化
从人类审美文化发展的整体角度和宏观视野,通过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对东方(中国)与西方审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着重研究和阐释东(中)、西审美文化在基本特征、趋势、功能、倾向、趣味、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同异关系及其历史文化根源,以此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东方(中国)审美文化的一般特点和民族特性,并站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来探讨东(中)西审美文化对话、交流、吸纳、融汇的可行性。
4、当代审美文化
以审美文化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对中西审美文化史的认知为基础,以全球化语境为立足点,以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经验为参照,着重研究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时代特点、主要特征、演化机制和基本趋向,把握和阐释审美文化在古今发展中所展示的基本走向和内在规律,把握和阐释当代审美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同时注重当代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推进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以3年为标准制定培养方案。
四、应修总学分数
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的博士生应至少修满17学分。其中必修14学分,选修不少于3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外语,1学分。专业外语要着力培养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长学位论文的外语写作能力。
        第二外国语,2学分。博士生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必修第二外国语,一般要修英语。
学位专业课,1门,3学分。
前沿讲座,5学分。
①目的:研讨本学科各研究方向最新研究动态、热点问题,了解学术前沿动向,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学术对话。
②前沿讲座为必修课。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讲座次数不少于15次,每个博士生主讲5次。每次参加讲座,要写出学术报告,由参加讲座的教研室的教师和导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成绩及格以上记5分。
2、选修课,3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跨学科考入的博士生,需补修2门硕士生学位课,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六、中期考核
博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拟在第3学期初进行。考前组成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五名专家组成,导师可以参加考试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主席。委员会对博士生一年多来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开题报告、健康状况的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估。
考试方式可以口试,也可以口、笔兼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行补考,不得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无硕士学位者,可视情况改写硕士论文。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本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博士生站在学术的前沿,用于探索新领域和未知领域,结合传统和现代学术方法,对诸问题展开多层次、全方面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有所创新,且有较大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它是一篇系统、完整地研究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学术论文(字数10万字以上)。为保证论文质量,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并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在被CS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且单位为山东大学。
学位论文的具体过程包括:
1、做好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博士论文的选题直接关系到博士论文的质量、水平与价值,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熟悉掌握相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导师一起拟定论文题目,独立完成选题报告。在中期考核之前,博士生作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听取与会专家意见。导师最后对论文选题进行把关。开题报告通过者,论文正式进入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内进行修改,再度进行开题报告。
2、定期检查学位论文的写作进度及写作质量。每隔3-5个月,博士生向导师及有关专家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帮助博士生分析论文的难点,指导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问题,以使论文写作顺利进行。
3、实行论文预答辩,认真进行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博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个月,向导师及有关专家全面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学位论文。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博士生导师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做好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的各项工作,以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八、实践环节
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适当参加导师的学术研究、帮助导师进行硕士生教学,以及进行学术访问、业务调查等内容。
 
附:阅读文献与书目:
1、诗学,亚里士多德
2、文艺对话集,柏拉图
3、拉奥孔、汉堡剧评,莱辛
4、美学,鲍姆嘉登
5、判断力批判,康德
6、美学、小逻辑,黑格尔
7、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8、狄德罗美学文选,狄德罗
10.、艺术哲学,丹纳
别林斯基选集,别林斯基
11、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马克思
13、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14、          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克罗齐
15、          悲剧的诞生,尼采
16、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弗洛伊德
17、          心理学与文学,荣格
18、          批评的解剖,弗莱
19、          语言与神话,卡西尔
20、          情感与形式,苏姗·朗格
21、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
22、          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
23、          存在主义文学,今道友信
24、          存在与时间、诗·语言·思,海德格尔
25、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
26、          美学新解,布洛克
27、          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马尔库塞
28、          审美经验现象学,杜夫海纳
29、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姚斯、霍拉勃
30、          走向科学的美学,托马斯·门罗
31、          书写与差异,德里达
32、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福柯
33、          论语,孔子
34、          孟子,孟子
35、          老子,老子
36、          庄子,庄子
37、          乐记,公孙尼子
38、          文心雕龙,刘勰
39、          诗品,钟嵘
40、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41、          王国维文集,王国维
42、          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
43、          美学散步、美学与意境,宗白华
44、          蔡仪美学文集,蔡仪
45、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46、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
47、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
48、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49、          美学史,鲍桑葵
50、          美学史,吉尔伯特·库恩
51、          东方的美学,今道友信
52、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主编
53、          论美是和谐、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文艺美学,周来祥
54、          美学之思、西方美学论纲、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生态存论  美学论稿,曾繁仁
55、          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文艺学问题、文艺学新论,狄其聪等
56、          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学前沿理论综论,谭好哲
57、          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积淀与突破,陈炎
58、          当代文艺学—美学观念引论、实践—建构美学观,马龙潜
59、          文学语言中介论,王汶成
60、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吴中杰
61、          华夏审美风尚史,许明主编
62、          中国审美文化史(四卷本),陈炎主编,陈炎、仪平策等
63、          中国美学文化阐释、中古审美文化通论,仪平策
其他中外美学、文艺学、哲学名家的有关论著